有风来丨江南梅雨季,道是无晴却有情

综合 来源:浙江融媒体 2023-07-07 05:55:13

烟雨江南,图源视觉中国

又到梅雨季。

阴雨与阳光交织,淅沥与蝉鸣交响,写下道是无晴却有情的独特篇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江南人盛夏前的固有体验。在我们幅员辽阔的中国,南北物候是如此不同,不仅引发了诸如粽子、汤团的甜咸之争,也存在着类似“没经历梅雨季,不算到江南”的肺腑之言。

每年六七月,梅子黄时,江南便毫不犹豫走进梅雨季。

梅雨季时长时短,阳光雨时大时小,空气闷热潮湿,植物顾自生长,既热烈又霸道。

这,滋生出江南朦胧的烟雨风貌,也催生出独有的文化书写。

01

梅雨的美,美在文学意境。

大自然是文学的摇篮。把目光投向山川雨雪、日夜更替,我们不仅发现了生命的节律,也发现了自己。

梅雨的概念,较早见于西晋周处《阳羡风土记》。作为一部地方风土人情杂记,文中记录了江南人的苦恼是自古有之——“夏至之雨,名为黄梅雨,沾衣服皆败涴”。此时,梅雨是单纯的气象学名词。

唐宋之后,“梅雨”跳脱出单纯的“生活指南”,成就文学的“缪斯”,出现了杜甫的《梅雨》、柳宗元的《梅雨》、陆游的《梅雨》《苦雨》、杨万里的《又和梅雨》等“专题”诗词。“烟雨江南”也逐渐固化成经典的意象组合。

其实,雨,一直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不同时节的雨被赋予不同的感情。例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春雨是生机;“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的秋雨是凄凉;而欲断还休的梅雨,则弥漫着一股缱绻、浪漫的情绪。

北宋大词人贺铸退居苏州时,曾因作《青云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得了“贺梅子”的美名。

苏州横塘驿站,图源公众号方志苏州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大意是,词人看见了一位女郎,心生倾慕之情。只不过女郎对词人“不感冒”,翩然离去。词人一片痴情成痴立,盼着再见女郎,从日出盼暮色降临,然后写下“断肠句”:要问我的忧愁有多少?你去数数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漫天的黄梅雨,数也数不清。

红学家周汝昌评价:这首求爱不得的词,主题不新奇,也没什么“重大意义”,只不过写得实在太美。这也难怪它出了名,继而成为历代传颂的名篇。

关于梅雨,与“贺梅子”美得异曲同工的,还有更为大众熟知的“雨巷诗人”戴望舒。《雨巷》写的是梅雨时节,诗人盼着遇见一个丁香般的姑娘,撑着油纸伞,走在寂寥的雨巷……

文学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投影。诗句既出,多少年来,大家都在猜测:戴望舒希望逢到的“姑娘”究竟是谁?

有人说,“姑娘”是诗人心中的理想。《雨巷》诞生的1927年,作为进步青年的戴望舒,心中交织着迷惘和朦胧的希望。

西塘古镇的小巷,图源视觉中国

02

梅雨的美,美在人生智慧。

有了诗作的加持,回过头再看梅雨是“霉”还是“美”,完全取决于审视者的角度。因为美,是一种选择。

美学家朱光潜写过一本小而美的书,叫做《谈美》。书中第一章是《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园子里有一颗古松,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同时来看这棵古松。商人看到的是一棵木料值多少钱;植物学家看到的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看到的则是它的苍翠劲拔。

三个人中,画家发现了古松独有的百折不挠、傲然挺立的精神之美。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种事物,我们可以选择成为商人,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去看;也可以选择成为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去看。这些都没问题。

只不过,当每年必须经历的梅雨带来晒不干衣服的苦恼、潮湿天的闷热时,选择怎么面对它,决定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人雨中作乐,换个视角发掘梅雨的美——这是大自然的恩赐、这是盛夏开启的序言。

朱光潜《谈美》,图源网络

法国艺术家德拉克洛瓦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每个人手中都有一部字典,而如何编写成诗词歌赋,就是个人的情趣和智慧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面对的何止自然,还有人生路上种种羁绊。

《谈美》成书于1932年。那是段社会动荡混乱的时期。此时 “谈美”并非没有心肝。

朱光潜写道,“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他是希望以“美育救国”的。

比“救国”好理解,美的意义更在于“救己”。

正值高考季,时过多年,而今已读博的河北沧州高考状元庞众望的采访片段,又开始在网上流传。庞众望来自农村,家徒四壁,母亲瘫痪,父亲患有精神病,他从小就要拾荒补贴家用。

这是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然而,相较于他的奋斗史,更让人动容的是他的乐观与坦然。

生怕触动少年的自尊心,主持人小心翼翼地提问:你介不介意你的家庭被大家讨论?少年笑着回答:我的家庭有哪里是拿不出去讨论的吗?我的每一个亲人都对我那么好,我觉得他们应该羡慕啊!

生活永远是个多面体,看到哪一面,过哪一种人生,你的选择说了算。

03

梅雨的美,还美在文化差异。

因为地理位置关系,北方和南方一样,都有骤来骤去的暴雨,却不曾有淅淅沥沥晴晴雨雨的梅雨。所以,包容心比较强的北方人,虽然不习惯湿漉漉的南方,但也会觉得《雨巷》浪漫得非比寻常。不同于北方金戈铁马的恢弘之气,这是江南才有的诗情画意。

江南是什么?江南有什么?这一季的梅雨正是打开的话匣。雨意朦胧,无晴有情,循迹烟雨江南的缱绻,不在此时待何日?

由此联想到各大旅游目的地“火”的原因。四季如春的三亚,是冬季的热门;出名的饮食文化,造就了“吃在广州”的说法;重庆不只有火锅,还有5D魔幻城市的美名……其实,许多人旅游,就是为了寻找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品味不一样的文化之美。

如若把文化的差异,从长江南北扩展开来,更可以体会到尊重差异、乐见其美、和谐共生的伟大意义。

西湖雨里的鸳鸯,图源视觉中国

面对文化差异,我们会想起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总结的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其中,包含了发现美、享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历程——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从江南放眼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民众的交流增多,在无可避免地走向趋同的同时,保持文化的差异性显得更加重要、珍贵。在趋同中保持不同、呈现不同,虽然不易,却是大势所趋。

大家都知道,走过六七月的梅雨季、七八月的三伏天,九十月的江南正是风清气爽。杭州亚运会将在那时召开,迎接八方来客的,将是无可复制的丰厚江南——“天香云外飘”的满城桂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山水、“至今千里赖通波”的大运河和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圣地。

雨后西湖风光,图源视觉中国

700年前, 马可·波罗让世界惊叹于杭州的华美,折服于中国的辉煌。如今,杭州又将登场,让世界体验中国大江南北的不同风情,感受那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之风华。

潮新闻 记者 严粒粒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