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来源:北京日报 2023-06-09 13:09:33
德国各大博物馆中,拥有着数千件来自中国清代的重要文物。这些文物是如何从北京到德国的?它们是否为德国在殖民战争中非法掠夺的战利品?
澎湃新闻获悉,德国七家博物馆前年联手启动的“追踪义和团文物”溯源项目将在今年11月完成,旨在解答这些问题。同时,德国方面也与故宫博物院建立合作,将德方挑选出的70件代表性文物,进行追溯工作。这是西方世界首次系统地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流失文物进行研究。
蒙古王子柯基亚姆赞像,出自紫光阁。 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后不久,这幅肖像在柏林一家艺术品经销商处挂牌出售。 它藏于柏林民族博物馆中,疑为德国在八国联军时期从北京掠夺的文物之一。
(资料图)
图片由柏林民族博物馆提供。
在柏林洪堡论坛的德国民族博物馆中国展厅内,悬挂了两幅精美的中国功臣画像。这两幅画曾悬挂于中南海紫光阁内,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表彰开疆扩土的杰出武将而特意令画师绘制的。历史上,紫光阁是明清皇帝观赏骑射和检阅武臣的地方,后来也用于接待外国使者,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象征意义。目前,除了悬挂出的两张画像之外,德国民族博物馆和德国亚洲艺术博物馆还收藏了几十幅紫光阁功臣像。
据德国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画像可能是德军在参与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期间,从紫光阁掠夺后带到德国的。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出逃西安。战事结束后,北京城被八国联军划分占领长达一年之久,这期间大量皇室文物被掠夺并流入艺术市场。
紫光阁恰好位于德国占领区,其中保存的上百幅画像在这段时间内遗失,最终散落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据德国研究人员估计,德国博物馆可能拥有数千件来自义和团时期的文物。
当时八国联军对北京分区占领的地图 粉红色地区为德占区
这些文物是如何从北京到德国的?它们是否为德国在殖民战争中非法掠夺的战利品?
2021年年底,德国七家博物馆联手启动了“追踪义和团文物”溯源项目,旨在解答这些问题。该项目的网站介绍说:“对于这些文物如何进入德国博物馆的情况,目前只有粗略的研究,其中背后的历史问题鲜为人知。”
这七家博物馆包括——柏林国家博物馆下属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汉堡MARKK博物馆(前汉堡民族学博物馆)、汉堡工艺美术博物馆,莱比锡格拉西应用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应用艺术博物馆,以及慕尼黑五大洲博物馆。
参与“追踪义和团文物”溯源项目的德国博物馆代表在今年三月洪堡论坛项目研讨会上进行自我介绍。图片来源于项目负责人Christine Howald博士。
这七家博物馆在“德国流失文物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下,于2021年11月开始研究,预计到2023年11月完成。们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德国博物馆所藏的义和团时期艺术品,并反思德国的殖民历史。
项目负责人、德国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克里斯汀·霍华德 (Christine Howald) 博士表示,这是西方世界首次系统地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流失文物进行研究。此前,在国家文物局协调下,德国方面与上海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由于疫情的影响,两国专家无法互访,导致研究进展缓慢。直到2022年末,项目的合作伙伴转向了故宫博物院。
鉴于文物数量庞大,追溯工作具有挑战性,德国方面目前挑选出了70件代表性的文物,包括瓷器、佛像和画卷,并将这份名单提交给故宫博物院进行共同研究。
德国为何主动溯源掠夺文物?
近年来,欧洲社会,特别是德国,正进行着对殖民历史的反思。尽管德国在全球扩张上晚于其他欧洲大国,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它曾一度成为继英法之后的第三大殖民帝国,殖民地遍布非洲、南太平洋和我国胶州湾。
在德国媒体上,关于审视殖民历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德国非裔民权组织和左派学者多年抗议的成果。他们要求将以殖民者命名的街道改名,并要求德国各州将殖民历史纳入学校课程。
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进一步引发了德国社会对种族主义和殖民历史的思考。这种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在政策层面得到了体现,新一届的德国政府在上台之初就在政党联合协议中承诺,将对殖民历史给予更深入的关注。
德国博物馆作为一种收藏全球文物的场所,也成为了舆论的主战场。
在2021年9月,耗时20年、耗资6.8亿欧元打造的德国洪堡论坛博物馆项目向公众开放。洪堡论坛的建筑原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宫殿,这位皇帝怀有极大的殖民野心,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德国才一跃成为殖民强国。洪堡论坛作为民族博物馆和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展馆,收藏了大量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殖民时期文物。尽管洪堡论坛项目最初旨在塑造柏林为世界文化中心的形象,但由于其与殖民扩张的紧密联系,成为了对殖民历史反思的争议焦点。
近年来,受前殖民地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抗议和推动,许多德国博物馆不得不开始审视自己的藏品。目前已经有一小部分藏品,如贝宁铜器和德国在纳米比亚实行屠杀后收藏的尸骨,被归还至原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非洲是德国殖民活动的主要舞台,当前德国社会对殖民历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非洲,德国在中国的殖民行为鲜为人知。
义和团文物溯源项目的发起者克里斯汀·霍华德(Christine Howald)在接受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采访时表示:“德国博物馆的文物溯源工作主要集中于非洲文物,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中国同样经历了残酷的被殖民历史。作为一名亚洲艺术专家,我认为德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应该给予同等的关注。”
她强调,对义和团时期的文物溯源工作仍处于早期阶段,文物归还问题超出了文物溯源工作的范围,涉及到了博物馆政策和外交等领域。但是,如果确定这些文物是由德国殖民者非法掠夺的,她认为这些文物应该被归还。她说:“我们至少应该能公开讨论这些文物的未来。从我个人的角度和一个文物溯源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我希望这些物品能在未来归还给中国。”
项目研究助理和协调员克斯汀·潘霍斯特(Kerstin Pannhorst)女士说: “这些文物在我们博物馆的储藏室里,我们有责任问我们自己,它们是怎么来的?在这里合不合适?如果不合适,我们该怎么办?”
来自德国特雷斯顿博物馆的专家介绍其博物馆中疑似掠夺品的紫光阁功勋图
150位德语专家探讨义和团文物
今年三月,由“追踪义和团文物”的溯源小组主办,洪堡论坛举行了一场为期两天的工作坊,吸引了德语世界的150位策展人、艺术史专家、汉学家以及历史学家,共同探讨德国在镇压义和团期间在中国盗窃艺术品的问题。专家们展示了其博物馆藏品中一些出处可疑的文物,并讨论了他们在研究中遇到的疑问和难题。
潘霍斯特(Pannhorst)介绍说,他们特意向公众开放了这个研讨会:“因为相比历史,这些艺术品是人们可以真切看到、触摸到的东西,是了解殖民历史的一种方式。”
德国汉学家培高德(Cord Eberspächer)在会上表示,1900年是德国博物馆里中国文物的一个关键年份,就好像1933年是纳粹掠夺犹太人艺术品的重要节点。“只要是1900 年之后进入德国博物馆的中国文物,都要审查它的来源。”
汉堡MARKK博物馆的策展人苏珊·诺德尔(Susanne Knödel)此前也向作者表示,自1900年起,该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显著的增长,这让她对这些藏品的来源产生了怀疑。在2017年新任馆长对溯源和归还工作的支持下,Knödel开始对可疑的文物进行系统性的统计。
义和团运动始于山东省并迅速扩散到中国北方各地。在这期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清朝士兵杀害,这成为八国联军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的导火线。培高德在研讨会上估计,德皇威廉二世一共对华派遣了2万名士兵。在为这些远征军送行时,他发表了臭名昭著的“匈奴演说”:“不留战俘,格杀勿论。就像数千年前埃策尔国王麾下的匈奴人在流传迄今的传说中依然声威赫赫一样,德国的声威也应当广布中国,以至于再不会有哪一个中国人敢于对德国人侧目而视。”
然而,这些德国士兵抵达中国时,战事大部分已经结束。培高德说:“德国正好赶上了胜利者分瓜的狂欢。德国士兵可以任意将掠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口袋。”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的旧影
各国士兵的掠夺让皇宫艺术品充斥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德国博物馆也派遣了人员到北京收购文物。据艺术史学家莱弗伦茨(Niklas Leveranz)的研究,柏林民族博物馆在1901年派出了馆长助理穆勒到北京。虽然他拿到的经费只有一万马克,但通过跟德国部队的关系,他以低价、有时甚至是免费获取了一批文物。据记载,穆勒一共寄了117木箱文物回柏林。他在北京期间购买了两幅紫光阁功臣像,回国后又从德国士兵手里收购了大批功臣像。
据莱弗伦茨(Leveranz)的研究,大多数现存的紫光阁艺术品曾经都在德国的博物馆里。然而,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许多文物和文献记录被摧毁。二战结束后,苏联占领柏林期间,大量德国博物馆里的藏品被作为战利品转移到圣彼得堡,这里面有多少中国文物被毁坏或流落到苏联,目前尚不清楚。
确认文物来源的挑战重重
面对数量庞大的流失文物,确定其来源并非易事,像紫光阁功臣像这类能明确界定为掠夺文物的案例并不多。确认文物的出处需要高度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涉及艺术历史、考古学、汉学和材料学等多个领域,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项目负责人霍华德 (Christine Howald)认为,德国在鉴别文物方面有时缺乏专业知识。“一些中国专家拿起一个杯子,看是轻是重,就能对文物的背景和真伪提供很多信息。” 她希望通过跟故宫博物院专家的合作能给文物本身的研究提供帮助。德国的专家只能从德国档案中寻找线索,有时能查到是谁将文物卖给博物馆,但文物是否通过合法途径离开中国仍需进一步研究。在这方面,德方也希望跟中方进行更多的信息共享。
另一方面,清末文物的背景极其复杂。北京被占领之后,除了八国联军的强抢豪夺之外,也有中国老百姓趁乱打劫。清末皇室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为了维持生活水平,有资料显示,溥仪和其他皇室成员变卖了大量文物,甚至还有宫女太监私下兜售宫中的珍宝。想要确定一件文物是否真的是德国人抢的,并不容易。
“当然这都是在殖民主义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果 19 世纪中叶英国不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各国开始跟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就不会陷入那种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窘境, ” 霍华德(Christine Howald)认为。她补充道:“我们没办法确认每个物品的起源和迁移的路径,这就需要研究人员把哪些是确定掠夺的、哪些是可疑的和哪些是安全合法的文物加以归类。”
针对殖民时期复杂的历史背景,德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了一部指南,为博物馆储存殖民地藏品提供建议和帮助。该指南提出,在殖民主义带来的不平等权利关系下,如果能证明文物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获取,又有原属国提出归还诉求,建议德国归还这些文物。这时,文物溯源工作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该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一些批评者认为,由于文物溯源工作耗时长久,它可能会被一些博物当成拖延的借口,成为文物回归的绊脚石。
“义和团文物”项目的研究员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博物馆尚未接到中国方面的追索要求。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表示,现有的国际法对中国二十世纪初期流失的文物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保护。“从现行的法律层面讲,中国不太容易追索这一时期的文物,但德国当时的行为肯定是不道德的。从情感和道德上讲,返还也是应该的。这确实取决于德国人自己想做到什么程度。”
他建议中国应该利用欧洲反思殖民历史的过程,主动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并通过沟通、合作和外交协调的方式与德国展开谈判,探讨是否可以促成中国文物的返还。
德国社会的声音不一
德国人对德国在华殖民历史的了解有限,而在那些了解的人中,并非所有人都支持对这段历史进行批判。德国汉学家弗兰克(Renata Fu-sheng Franke)就在德国媒体上发表文章,对“义和团文物溯源”项目提出了批评。她写道,“中国从来没有像一些非洲国家那样,成为西方列强无情剥削的殖民地。中国人既没有因为战败失去自己全部的文化遗产,也没有失去自己的身份认同。”
弗兰克女士是德国汉学创始人Otto Franke的孙女,母亲是华人。她认为,中国有悠久的艺术市场传统,称其家中的中国艺术品为合法购买。她还声称,中国文物的海外流通对西方了解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应对这个时期的文物全盘否定,大范围的溯源工作是浪费资源的。“中国人根本没有要求归还(德国掠夺)的文物。德国人这种虚假的自责感和急于归还的心态,对积极的文化调解和国际理解没有好处。”
对此,霍华德 (Christine Howald)也撰文回应,承认并非所有从中国来的文物都是通过非法或者不道德的方式获取的,关键是要对其出处进行详尽的研究。她写道:“在文物溯源研究中,我们不仅要重建艺术的路径,还要质疑我们前辈的行为。” 她认为,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机构有道德义务去检查自己藏品的来源:“在讨论德国的殖民历史责任问题上,我们应该不遗余力。”
“追踪义和团文物”项目计划将于2024年初举办一次英文的国际研讨会,期望能吸引更多中国和全球的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在项目结束时,研究小组将制定一份指南,其他博物馆在研究义和团文物时提供基础。研究人员希望故宫博物院能参与指南的撰写,以确保中国的声音和观点能得到纳入。
考虑到文物溯源的复杂耗时,以及德国方面缺乏有力的法律框架,未来几年内,德国归还八国联军侵华文物的可能性较小。然而,对于明确鉴别为掠夺的文物,德国博物馆是否应继续展示?
对于笔者的问题,研讨会上的几位策展人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认为,在展览中呈现这些有争议的文物是有价值的,可以借此向游客介绍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奥古斯丁(Birgitta Augustin)说:“这段历史是艺术品本身的历史,是馆藏的历史,也是我们博物馆的历史,应该让它用更明显的方式让访客知道。”
当然,这种观念也是颇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博物馆继续展示这些文物,也是延续掠夺行为,是对文物原属国家的不尊重。这个问题涉及多个利益和价值观的权衡,不容易找到一种大家都公认的正确做法。目前,一些博物馆采取了跟文物来源国的专家和社区共同策展的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展览叙事中单一的欧洲视角,把话语权留给文物来源国,体现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平衡,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原本的文化意义。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关注文化历史议题,常居柏林)
来源:澎湃新闻 | 作者 明晔
流程编辑:tf028
标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