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来源:工人日报 2021-11-19 15:32:35
在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前湾港区,每天靠泊的集装箱船舶有40艘左右,港口生产始终处于全线饱满作业状态。
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大外贸口岸的青岛港,近年来内贸外贸齐发力,在“大循环、双循环”的“新风口”下,着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不仅外贸集装箱业务要提速,内贸也要取得突破。
自山东港口集团成立以来,青岛港乘着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东风,新增航线45条,其中内贸航线10条,预计今年内贸集装箱同比增长20%以上。
内贸外贸协同发展
青岛港为什么要在内贸上着力突破?最直接的因素是航运市场的变化。在新发展格局之下,港口内贸发展迎来新机遇。随着沿海地区货源结构调整与内陆市场拓展,轻泡货与高附加值货的占比正逐步提高,而内贸集装箱航运相较于公路和铁路运输,在成本和安全性上的优势更加突出。
更根本的驱动力,是青岛港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的内在要求。2020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达6.05亿吨,同比增长4.7%,超越新加坡港,跃居全球第五;集装箱吞吐量达2201万标箱,同比增长4.7%,超越釜山港,位居全球第六、东北亚第一。
今年10月22日,在2021青岛·陆海联动高峰论坛上,中国经济信息社编制的《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东北亚报告2021》对外发布,青岛港竞争力位居东北亚地区港口之首。
一个综合性大港,必定是“内外兼修”。如今,青岛港虽说已经是东北亚的区域国际航运枢纽,但要成为枢纽中心,还需要进一步撬动国内外的物流、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早在2020年山东港口集团进行“十四五”规划编制调研时,就对作为发展“龙头”的青岛港提出了“四个下功夫”的发展要求,其中包括下功夫研究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建设。在这一进程中,集装箱货种发展是关键。在稳固集装箱远洋干线数量的基础上,加强内贸航线开辟,做好重点内贸业务,为保障“大循环、双循环”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有力支撑是重中之重。
双向发力,构想逐步成为现实
如今,在青岛港的码头上,能够感受到明显变化:在外贸船激增的同时,南来北往的内贸船更多了,这得益于青岛港在内贸、外贸上的持续双向发力。
今年以来,青岛港陆续开通秦皇岛、宁波、潍坊3条南北新航线,不仅直接推动了内贸集装箱量快速增长,还使得进出青岛港的内贸货物可中转至环黄渤海其他港口,降低整体物流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青岛港瞄准“大循环、双循环”,积极为国内扩大内需贯通南北海运大通道,建立港航内贸集装箱市场合作开发机制,连续开通“青岛-厦门”“青岛-广州”“青岛-钦州”3条“两港一航”精品航线,通过港航合作,开发佛山地区进口“整车散改集入箱”项目,“打造南北物资交流循环布局”“构建商品车南北运输海上大通道”“以青岛港为中心的内贸中转枢纽中心”的构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10月26日,山东港口航运集团投入“青岛-潍坊”内贸新航线运营的“天祥61轮”靠泊山东港口青岛港103泊位,船上载着来自潍坊港的303个集装箱。这是自9月4日航线投运以来该轮第9次靠泊作业,实现固定每周双班作业,已累计带来4500标箱的内贸集装箱增量。
畅通双循环“毛细血管”
随着内贸船往来持续增多,汽车、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运量迅速增长,焦炭、煤炭、粮食、纸浆等大宗商品通过内贸集装箱航运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进一步畅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毛细血管”。
驱动这些变化的,除了越来越密的内贸航线,还有围绕航线高效运转的一系列模式创新,“整车公转海入箱”业务模式就是其中一项落地成果。
借助一体化搭建的更大平台,青岛港强化与船公司、南方港口和客户的沟通合作,创新“整车公转海入箱”项目,成功开启整车南北方进出口双循环模式。据了解,青岛港今年进出口整车入箱已完成5157标箱。
“散改集”也是推动内贸航线发展的重要方向。今年以来,青岛港坚持“应尽全进”策略,发挥董家口港区作为“散改集”基地的能力优势,从全流程各个环节发力,挖掘焦炭、煤炭、粮食、纸浆、汽车等重点“散改集”货种的增量潜力,实现重点货种“散改集”规模持续扩大,“散改集”作业量同比增长113.3%。
纸浆正是“散改集”优势货种之一。一直以来,青岛港都是中国北方最大进口中转分拨基地,通过山东港口青岛港进行运输的纸浆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左右。今年1~10月份,青岛港纸浆“散改集”同比增长26.2%,拉动“散改集”业务持续强劲增长。(记者 杨明清 张嫱)
标签: 青岛港 内贸外贸齐发力 着力打造 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