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来源:国际商报 2021-09-24 14:17:52
近日,美国、欧元区、英国相继公布8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8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5.3%,已连续4个月同比增长超过5%;欧元区CPI同比上涨3%,英国CPI同比上涨3.2%,均刷新多年新高。与CPI相比,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更加明显,8月份,美国和英国PPI同比分别上涨8.3%和11%;7月份,欧元区PPI同比涨幅更高达12.1%。尤其是房价自年初开始,价格一路飙升,一直低水平的抵押贷款利率使得消费者不断进场争相购房。据佛罗里达州住房金融机构(FHFA)统计,从2020年5月到今年5月,美国全国房价上涨18.2%,而去年同期仅上涨5.2%。在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后,德国单户住宅价格上涨10.8%,公寓价格上涨7.2%。
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持续高位运行,对全球经济的长期复苏产生重要影响。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吕昊旻、邹子昂认为,高通胀趋势“暂时”很难改观。
全球高通胀的成因是宽松刺激和供需结构性错配。从短期来看,政策强刺激推动全球通胀走高。疫情以来,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相继启动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实施规模庞大的信贷刺激计划,直接补贴居民和企业,刺激总需求上涨,进而推高消费品和大宗商品价格水平。例如,美联储通过“降息+无限量资产购买”方式,向金融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并为家庭、企业及地方政府提供2.3万亿美元的纾困贷款,资产价格和通胀水平屡创新高。从长期来看,供需错配加大结构性通胀压力。在需求端,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叠加财政刺激,推高了最终消费品价格,通胀压力从下游向上传导,PPI和CPI同步走高。在供给端,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供应能力下降,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甚至断裂,进一步扩大的供需缺口加剧了价格上升压力。例如,从CPI分项看,原材料和芯片短缺等供应链瓶颈叠加劳动力不足,是推高美国CPI的主因。
PPI相对CPI更快增长,高通胀很难“暂时”改观。高企的PPI主要通过成本推动、影响替代品价格以及拉动需求渠道推高CPI,对全球经济中长期复苏产生影响。首先,供给收缩背景下,全球经济将面临长期通胀压力。新冠疫情冲击本质上是供给冲击,德尔塔病毒冲击进一步降低供给效率,加剧全球原材料和商品短缺,供给侧通胀压力将持续。例如,美联储9月最新发布的褐皮书显示,美国仍面临劳动力、原材料、供应链短缺等供给约束,相比8月情况进一步加剧。其次,疫情反复时期,刚性需求仍会加剧通胀。当前,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各国对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存在刚性需求,例如,美国最终需求商品的PPI在8月环比上涨1%,其中一半归因于食品价格因素。由此来看,未来通胀水平仍将在高位运行。再者,高企的PPI向CPI传导,对全球生产、制造业投资、就业均产生长期负面影响。从生产看,原材料成本上升导致下游生产商持观望态度,从而抑制生产活动。从制造业投资看,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进一步面临流动性冲击,抑制制造业投资。从就业看,在全球经济K型复苏下,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中小企业成本上升且无法转嫁,恶化其经营环境以及就业环境。
未来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带来风险扩散。全球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将推进发达经济体未来货币政策转向进程,其引发的外溢效应值得关注。首先,融资环境收紧,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主要央行跟随缩减货币刺激,带动金融条件收紧,融资环境恶化。中小企业、低评级企业的再融资成本增加,信用违约与破产风险加大,进而抑制投资与经济增长。财政赤字融资将面临较大压力,扩张性财政政策受到掣肘。其次,利率中枢抬升,流动性收紧,加剧全球金融市场震荡。美国是全球流动性主要供给者,欧洲在2015年后成为全球流动性增量的主要来源。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利率是金融资产定价之锚。随着美欧货币政策转向,全球流动性从极度充裕逐步转变为充裕或中性,导致利率中枢上移,全球金融市场或面临重大调整,乃至市场动荡。再者,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再度逆转。2013年“缩减恐慌”时期,新兴市场6月证券组合资金净流出规模达246亿美元。可以预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周期转换将导致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汇率贬值和外债偿还压力上升。特别是对于内部脆弱性凸显、疫情形势反复、资本外流严重的部分新兴经济体来说,风险进一步加大。(记者 路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